→以往各期

文 献 信 息 资 料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81       2010年第3                        20105月编印

          

本期要目:

 

★门头沟构建引才“强磁场”

★农职院专家送技术 大兴奶农圆了“吨奶”梦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深职院学生创意创业园隆重开园

★从竞赛场和工学坊起步 开启创业梦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变创业能力

★黄河水利职院:三年示范性高职建设不是句号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建设成果展示

 

 

文本框: 报 刊 网 络 信 息

北京区县动态

 


房山利用废料发展农村清洁新能源

 每年减排千余吨


北京日报通讯员   陈艳军


 


废弃秸秆制成可燃气、农业粪污发酵出沼气、荆条枯枝用来地采暖……房山区利用废料发展农村清洁新能源,使全区农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93吨,减少其它有害气体排放千余吨,引领广大农民进入了“低碳”生活。

截至目前,房山全区农村新能源建设总投资已逾11亿元,共建设大型沼气工程31处,占全市建设总量的28%;建设大型秸秆气化工程31处,占全市建设总量的30%;在全区299个自然村安装太阳能照明灯31441盏,并配有防盗报警装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50000台,新建太阳能公共浴室50座;推广户用生物质炉10790台,安装节能卫生吊炕32115铺,建设户用沼气池1100户;推广利用荆条枯枝的生物质地采暖技术,建设面积达12000平方米。上述设施的建设使全区近13万农户受益。据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房山区各乡村通过使用清洁新能源,已实现平均年节煤79891吨、节电5263万度、节支7066万元。

房山区还制定了新的农村能源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按照该规划,从今年起至2012年,可实现节煤73982吨,节支2744余万元。

2010518日《北京日报》)


 

 

 

首农集团将建8个环京配送基地


北京日报记者   孟为


 


首都农业集团日前透露,首农集团已经启动了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建设。未来5年北京五环六环之间将建设至少8个配送基地,这些环绕京城的配送基地今后将为首都市民提供高标准的放心农产品。

首农集团和北京农学院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启动仪式上,首农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首农集团将重新整合现有的土地资源,重点开展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未来要建至少8个物流基地。据了解,第一个东郊物流配送基地已经初步建成并启用。

去年5月,在北京市国资委的推动下,首农集团正式挂牌。由三元集团、北京华都集团、北京大发畜产公司重组而成的首农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50亿元,员工近4万人,旗下拥有国有全资及控股企业达64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25家、境外公司两家,拥有“三元”、“华都”、“双大”三个“中国名牌”。重组后的首农集团几乎囊括了北京市农业和食品加工行业最主要的企业和最知名的品牌。

组建首都农业集团,一方面可以推进农业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另一方面,以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基地为基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

首农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基地建成后,将按照首农统一的标准,对肉、菜、蛋、奶等农产品实行定点采购。同时经过统一食品安全检测后,分拣成小包装,由基地输送到京城的各大商场超市,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安全的产业链条。

2010516日《北京日报》)


 

大兴千余农民开发区当“蓝领”

北京日报通讯员   李志超  王海燕

 


今年前4个月,大兴区共有1304名农村劳动力在开发区实现就业,为去年全年的76%。曾经“土里刨食”的农民,转身成了“蓝领”、“白领”。

41起,大兴区职介中心(人才中心)与开发区职介中心(人才中心)岗位信息正式实现网络连通共享,开发区人力资源部门在获取企业用人需求信息后,通过网络信息系统优先向大兴区人力社保局传递。在此基础上,与开发区人事劳动局一起为开发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重点提供劳动力。

49,大兴区举办“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SMC、诺基亚、拜耳医药等33家重点企业挖掘内部人力需求,提供就业岗位664个,至招聘会结束,参会人数1123人,共有353人达成初步意向。

在培训方面,大兴区人力社保局实施劳动力多元培训服务模式。增加培训内容,采取“流动教室”的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对首航波纹管有限公司、礼贤钩织协会等具备条件且有意愿承担实训任务的企业进行挂牌。聘请授课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授课,授课教师全部具备中、高级职称。同时拓宽培训范围,增加更加适应企业需求的管工、制冷工等8个新工种。截至4月底共培训劳动力1240人。

同时,针对已经收集掌握的开发区部分重点企业的用人标准、专业需求,区人力社保局充分利用驻区重点技校的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的优势资源,在黄村、于垡、瀛海三个镇组织开办“精品培训班”,目前已举办3期,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57人,培训后全部上岗。

2010514日《北京日报》)


 

门头沟构建引才“强磁场”

京郊日报通讯员  刘学  王增和

 


今年3月,门头沟区举办的2010年京西发展博士论坛吸引了众多区内外的博士、专家、学者等高知人才参与。在为期一年的论坛期间,多方专家将围绕“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这一主题,结合该区实际,提出一系列建设“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的设想及探索性建议,为区域发展出谋划策。

近几年来,门头沟区确立了“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京西人才生态圈”的发展目标,通过优化人才发展和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知人才。如今,京西发展博士论坛已经成为京西人才生态圈的动力内核,并成为门头沟区吸纳人才的一个“强磁场”。

■搭建平台 多方引才

2005年开始,门头沟区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可谓是独树一帜,当年与市科委合作共建“生态修复科技试验区”,并在之后的几年中连续四届召开国际生态修复论坛,吸引了国内外生态专家学者云集。期间,该区还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13家科研院校合作,探索和研发生态修复的高新技术,并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首家“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在这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何以在生态修复这项高新技术上独领风骚?

“原因有很多,但关键的还是有了人才。”该区主管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区科委主任张文波一语道出其中原因。这一串串成绩背后,是门头沟人才理念的转变——人才愿意来,进得来。

近年来,在市委组织部组织策划的博士挂职和人才京郊行等活动的推动下,门头沟区不仅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还随之带来了一批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它的辐射作用日渐发挥。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该区制定并实施了《门头沟区关于合理使用人才引进专项基金促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办法》、《门头沟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在这种环境下,门头沟区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博士举办了“京西发展博士论坛”。

“博士论坛是京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服务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的有力的智力支撑。论坛的探索主题和研究方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紧密联系,为区域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据京西发展博士论坛发起人——门头沟区科委副主任顾慈阳介绍,博士论坛是以联席会的形式开展活动,联席会成员定期参与“博士论坛”的各类活动,共享“博士论坛”提供的信息、智力、技术等资源。论坛设常规、定向和特别活动。其中常规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就设定的主题进行专题研讨;定向活动将定期征求区内各行业、各部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安排,对各镇、委、办、局乃至部分村落、沟域等分别进行专题策划,就特定区域、特定部门的需求进行定向研讨;结合形势,根据需要,适时开展特别活动。

■强化合作 全面聚才

今年2月,门头沟区委组织部和西城区委组织部共同举行了“携手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式”,共同签订了《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组织部与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组织部携手人才培养框架协议(2009-2013)》,两部协议以门头沟区“京西发展博士论坛”和西城区“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金融街分中心”为共建平台拉动两区干部合作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共享,共同携手推进两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自此打开了两区人才携手合作的新局面。

如今,京西发展博士论坛已经成为京西人才生态圈的发展内核。以“凝聚、协作、传播、发展”的团队精神,构筑“四个一”人才,即:构筑一个舞台,博士们在论坛中全面展现最新研究成果;构筑一座桥梁,促进博士之间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的交流与合作;构筑一个摇篮,孕育出蓬勃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思想;构筑一个智囊,碰撞出许多科学思想和科学建议,为该区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同时,通过“博士论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打造两支团队:一支是门头沟区高知人才团队,在该区各个行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承担重点项目和课题;另一支是高层次的专家顾问团队,为该区重大决策和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通过对优质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塑造门头沟区“博士论坛”的品牌,打造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人才资本持续保值增值的京西人才生态圈,为门头沟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依靠首都整体人才优势,门头沟区依托“京西发展博士论坛”这个平台,大力推进“项目+人才+智力”的模式,为他们提供科技研究的资金和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区。从2007年下半年至今,共引进25名博士博士后到该区关键领域或重点单位挂职,并与北京林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涉农高校结成帮扶对子,在文化下乡、科技支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2006年至今,已引进5位讲师和副教授到该区乡镇挂职,并与近百位农业专家签订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帮带协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此外,门头沟区科技开发试验基地通过积极聚集人才,目前已有5名博士和5名硕士“落户”,占基地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通过与区外人才的不断沟通,每年有10余位博士人才参与合作,在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生态城建设等项目中发挥人才科技的重要带动作用。

■鼓励引导 积极用才

“山区农民致富愿望很高,但是苦于掌握不了技术,没有致富门路。”与该区雁翅镇芹峪村10名农民签订了帮带协议的养鸡专家潘德良从2006年开始,手把手地教了果农数十节课。到了年底10名养殖户完全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当年平均增收5000多元。

“签订帮带协议的方式,教给了农民致富技术,也使自己的才能有了发挥的舞台。”在这位北京华都肉鸡公司基地部高级兽医师潘德良看来,这份“兼职”的工作对自己同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和潘德良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能够在门头沟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积极鼓励人才发挥作用,门头沟区大张旗鼓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各类人才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实行了《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和《部务会成员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区四大部门领导联系区内科技拔尖人才及市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区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按照分管工作及人才状况联系区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预约交谈、走访探望、组织座谈、电话联系、信函交往、咨询合作等多种方式与人才进行经常性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特别是在“京西发展博士论坛”中,论坛举办一年来,论坛成员在各自岗位积极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区环保局副局长张胜博士先后在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在区科技开发实验基地工作的马东明博士,参与研究了《功能性水果黑番茄引种栽培与组培快繁产业技术研究》、《国兰综合技术开发及生态产业基地建设》、《门头沟生态修复产业化涵养发展研究与示范工程》、《蕙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研究进展》、《名优百合引种繁育技术研究》等多项研究。在区农发中心种子站工作的娄迎春博士独立完成了“中国农技推广”项目《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参与研究了中央、市委有关部门的研究项目《种子执法效果评价体系研究》、《黄芩合理化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引进示范》、《2009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地治理项目》、《区域优势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项目——门头沟区杂粮新品种展示》等。先后在区农委、发改委工作的汪海波博士主持研究了区专项研究课题《农村能源发展规划》,其研究的课题《农村新能源利用技术在门头沟区的应用与效果评价》获得“2009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2010519《京郊日报》)


 

 


农职院专家送技术

大兴奶农圆了“吨奶”梦

京郊日报通讯员   陈文慧


 


523,大兴区鹏宇养殖场传出喜讯:通过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服务团下乡开展技术指导,该场核心牛群的200头奶牛每头每天产奶量平均增加3公斤,年单产比过去提高1000公斤,年增收52万元,圆了他们多年的“吨奶”梦。

“科技挂职、技术下村、服务进场、知识入户”是北京农职院奶牛专家服务团在京郊示范“吨奶”工程的四大服务内容。他们经过3年、6项技术实验与推广,实现了京郊奶牛业规模、高效发展。通过推广“性控冻精”技术,结束了多年奶牛繁育性别无法选择的历史,使母犊率达到了90%;缩短了牛群繁育周期,改善了结构,从源头上保证了充足、优质奶源。据测算,此项技术给一个养殖奶牛2030头的奶农带来的年收益不低于15万元。

据了解,乳房炎、不孕症等6大疾病严重危害奶牛生产。“奶牛专家门诊”落户京郊后,开展冬季健康体检、疾病诊疗、关键技术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在47个示范点推广10项稳产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使发病率平均下降69%。仅疾病诊疗一项,每年为密云县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此外,在热应激期,奶牛泌乳性能一般下降30%左右。为此,专家们编制了热应激“速查表”,研制了“傻瓜式”量化监控技术和相应配套设备,避免了因此造成的25%的产奶下降损失,保证了奶牛在炎热夏季照样高效产奶。

通常情况,奶牛胎衣不下和不孕症给牛群造成的年淘汰率达25%左右,被奶农视为牛群繁殖和影响效益的两大难题。农职院专家经过3年探索,采用中西医药物疗法、手术剥离胎衣、人工干预发情等多项技术,使多年攻之不破的胎衣不下和卵巢性不孕症的治愈率分别达到85%60%,每头牛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500元,奶牛产奶能力随之提高15%,扩繁能力增长3倍。

一直以来,奶农自行配置草料,不讲科学与营养,影响牛奶产量。农职院专家们通过改进奶牛日粮营养配制、调节供给标准、改变喂养方式等向生产环节要效益。他们还采用全株玉米青储喂养、活生素添加等技术促进奶牛健康、高效产奶,使牛奶合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同时,农职院还启动了“乡土人才培训工程”,200多名“土专家”扎根牛场服务养牛农户。密云县是受益大户,饲料营养配方、常见病、多发病快速诊治、品种改良等诸多技术难题迎刃而解。前不久,养殖户王丽君家奶牛出现难产,得到“土专家”及时救治,免受了一次损失。

2010524日《京郊日报》)

 


 

 

小小县级农机所填补国内空白

京郊日报通讯员   赵新忠  张海荣


 


开沟机、新型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小小的延庆县农机研究所,不仅改造研制出5款新型农机,其中一项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这些“铁牛”不仅在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玉米播种上大显身手,有的还销往天津、河北、新疆、宁夏、黑龙江等地,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笔者在延庆镇付余屯村西150亩的试验田上看到,几头“铁牛”正在“撒欢儿”。深松机、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新型玉米免耕播种机及中耕施肥机同时作业,场面十分壮观。试验田主人徐聪慧乐呵呵地说:“今年土地墒情好,又有大型农机帮忙,秋后肯定有好收成!”他头一次跟县农机研究所合作,一下就签了3年协议。

据了解,延庆农机研究所隶属县农机服务中心,只有18名技术人员的研究所,截至目前,已捧回了不少奖杯和获奖证书。2003年,该所引进了第一台链式开沟机。技术人员在使用开沟机过程中,觉得在延庆农田使用并不得心应手。经过几年试验,他们研制出更适合当地农田特点的管道开沟机。这种机型可与65马力以上的拖拉机配套,完成宽40厘米、深30厘米至150厘米可调的管道开沟作业,荣获了不少市县级奖项,还销往国内多个省市。

为推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县农机研究所还研制出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如今,此款深松整地机已生产140多台,得到了京郊各区县农机大户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研制出该机器的姊妹机——复式联合作业机,填补了国内深松整地机的空白。这款农机一次进地,就能完成深松、整地、播种、施药、施肥5个作业环节,减少了作业工序和拖拉机进地次数。这两项新工艺每亩地能节油1.2公升,降低油耗20%左右。深松还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使农作物平均产量提高10%左右,比耕整地作业成本降低六成多。

2010514日《京郊日报》)


 

密云农技创新服务团帮农民解忧

京郊日报通讯员   吕吉


 


密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日前在全市率先启动。密云将成立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团,聘请14名“首席”专家、100名农技人员,奔赴100个产业村,“一帮一”地解决农业问题,促进产业发展,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都市型现代农业在京郊得到快速发展,蔬菜大棚、日光温室在密云乡间屡见不鲜,可大棚盖起来了,“种点啥、怎么种、收成和销路如何?” 一系列问题成了农民心里的疙瘩。为给农民 “铺快轨、送技术”,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该县在全市率先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成立五大产业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形成“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运行体系,通过专家指点、创新方式,让产业发展的路更宽,农民的钱袋子更鼓,农业技术的人才更多,同时也给此项目在全国推广提供了丰富经验。

据了解,该项目将持续5年,围绕密云蔬菜、粮饲、食用菌、水产养殖和经作五大主导产业成立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聘请的首席岗位专家和农技人员,将分布到100个产业村、1000个示范户,上门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产后服务、植保专业服务等相关技术支持。

2010522日《京郊日报》)


 

世界级温泉休闲度假城签约房山

 投资额高达150亿

北京日报记者  杨汛


 


大栅栏琉璃厂旅游街区和天桥剧场群、北京国际汽车露营港汽车营地、石景山游乐园梦幻世界……525日,在第10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北京旅游项目推介会上,北京作为东道主,向国内外投资商重点推介了本市12个区县的共计30个重大旅游产业项目。其中房山区与港中旅投资公司签署总投资额高达150亿元的温泉城大单,成为北京旅游业迈向“世界城市”的坐标性项目。

“本次推介会上共推出了12个区县的30个重点旅游产业项目,涉及休闲娱乐、传统文化、生态度假、汽车营地、农业旅游及工业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北京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所有项目均由投资北京国际有限公司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征集、评估,并进行包装后推介。“今年推介项目的特点是规模大,推出的30个项目总投资额接近550亿元,单个项目最小投资额也超过了3亿元,最大项目投资额达150亿元。”这位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口中“150亿元的最大项目”,所指正是房山区中央休闲购物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与港中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的《关于投资建设港中旅(北京)温泉休闲度假城项目协议书》,根据协议,港中旅将在房山区长阳6.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打造一座集温泉养生、餐饮娱乐、高端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城市温泉休闲度假胜地。“这个项目位于永定河畔、温泉资源非常密集,预计需要34年的建设期。”房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在这一区域将建设滨水休闲大道、温泉度假城、高端俱乐部、商务中心等一系列设施,项目总投资额达150亿元。建成后每年可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0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额在北京旅游产业中还不多见,这说明北京市的旅游产业正瞄准世界城市的目标,对接世界城市的标准,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规模。”北京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产业较快发展,需要以大项目为载体,吸引知名大企业、大财团以及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这些项目的推出将极大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北京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繁荣。

在推介会上,北京市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尝试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本次推出的项目预计融资额将超过210亿元,其他部分的资金则主要依靠吸引社会投资。

2010526日《北京日报》)


 

教育

 

低碳人才需求同比增长翻番

 众高校新开低碳专业

党晓晖

 


新能源、节能减排、垃圾处理、废水利用……眼下,“低碳”理念正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中完美亮相。专家预测,世博会将拉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高校也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新型低碳科技人才。

学校

  低碳专业是大势所趋

李洋今年参加高考,正为志愿苦恼:他想报考环保专业,可母亲却担忧这个专业的前景:“现在工作这么难找,报热门专业将来竞争更激烈。”李洋认为,走低碳路线必然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就像当年的金融、计算机一样,都是时代需要,这些专业才火起来的。现在入这些行当的毕业生不都发展得挺好吗?”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丑洁明认为,开展低碳专业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既能实现低碳又能实现发展,是最好的方式。“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我们怎样发展呢?”丑洁明说,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投入力量和精力,肩负起培养低碳人才的责任。据悉,该院两年前就开设了低碳经济研究方向,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据了解,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称,我国拟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相关专业。根据教育部通知,有关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实际情况,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低碳”专业由此应运而生。据了解,北京大学今年新增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515日又成立中国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北京联合大学今年也将继续招收工业工程专业。据该校机电学院副院长程光教授介绍,工业工程专业属于“最地道”的低碳专业。

市场

  低碳人才空前受宠

低碳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低碳人才空前受宠。据某招聘网站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汽车、环保、电力为代表的北京低碳行业的职位需求数比2月分别增长了11.8%20.8%8.2%,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98.6%107.3%137.5%,而4月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此外,在不久前北京人才服务中心举办的“低碳企业招聘会”中,来自汽车、电力、环保三大领域的40多家高科技、新能源公司,提供了千余个岗位,吸引了北大、清华等数千名高校毕业生参与。北京一家新能源技术研发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李贺表示,由于我国低碳环保人才的教育起步较晚,这类人才的数量不多,而目前这部分岗位市场需求较大,基本属于“僧少粥多”。

2010518日《北京晚报》)


 

高校专业将设颜色预警

红色预警专业将限招或停招

北京晚报记者  李莉

 


今后北京市高校各专业将拥有类似灾害天气预报的“颜色警报”,56日北京市开通了全国首个专业发展与预警平台。平台将按红、黄、绿、浅蓝、蓝五种颜色发布专业预警,红色警报专业将限招或停招。

据介绍,北京市比较了京、沪、浙、粤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控情况,并面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比例,在包括政府机关、企业等300多家用人单位布设数据采集及观测点。目前本市已经建立了涵盖北京地区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社会需求及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的资源库,开发适用的预警数学模型和系统平台,将定期发布各专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及专业设置的建议报告。

平台将按红、黄、绿、浅蓝、蓝五种颜色发布专业预警。红色警报是最强警报,说明这一专业需求过盛,学生就业状况不好,黄色说明临近过盛,绿色代表专业设置和人才需求状况最好,而蓝色代表这一专业市场紧缺,急需加强建设。对于发出红色警报的专业,将采取限制招生,减少招生计划直至撤消该专业的措施,而对于蓝色警报专业将加大投入,加强建设。

56,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平台(www.tesezhuanye.com)同时开通。该平台囊括了北京地区高校的400多个国家级和市级特色专业,其中部委所属高校特色专业268个,市属市管高校128个。400个特色专业是紧密结合首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根据北京市场需求,计划大力扶持新材料科学、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金融、贸易等专业。高考生可登录网络查询特色专业,为填报志愿提供参考。

201057日《北京晚报》)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校企合作如何真正"水乳交融"

人民日报记者  袁新文

    


企业与职业院校牵手为何热情不高?

企业的利益难以体现 学校与行业关系脱节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专家分析指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特殊性,就是以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单凭学校自身很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全世界采取的一个共同办法就是校企合作。德国的两个70%令人印象深刻: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而70%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理论占30%,而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占学业学习时间的70%

但目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令人忧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落实这一规定,企业没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工作的质、量可能会受影响,有些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而且,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

武汉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告诉记者,不少企业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简单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引发了一些矛盾。全国人大常委吴启迪指出,有的学校跟企业合作,企业实际上把学生作为劳动力使用,学生只做一件工作,整天绕线圈,三年后就毕业了。假如这些企业没有了、转产了,像这些只会绕线圈的学生,还能不能找到工作?

专家分析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末,职业院校办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职业院校脱离行业改制为属地化管理,而原政府经济部门管理的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却没有真正得到转移,使此后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出现行业缺位的状况,行业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上几乎没有话语权,从而造成学校与企业关系严重脱节。

谁来组织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政府要统筹协调 法律须提供保障

谁来组织和鼓励企业办职业教育?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提出,行业部门可以组织自己的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是否应该有补贴或奖励,这些不是教育部门能做的,要由经济管理部门给予政策引导,同时由行业部门协调组织。

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政府应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设良好的环境。

许多教育界人士表示,应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刚刚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在谈到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时强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中国职业技术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表示,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强大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些地方经济转型,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郑朝阳介绍说,目前劳动部门已制定了优惠政策,比如校企合作支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给予优惠;企业委托技工院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校企共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可按地税的有关规定给予营业税减免的政策优惠。相信这些政策会促进校企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怎样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难题?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倡导行业企业办学

职业教育界人士经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校企合作。要让“另一头”即企业也“热”起来,需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处长刘正让对此比较乐观,他说,“用工荒”迫使企业开始参与人力资源的培养。有远见的企业一方面开始寻求转型,一方面开始转变用工习惯,从原来的“拿来主义”转变为积极参与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企业主动找到技校,希望能共同培养员工,并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灌输到学生即未来的员工中,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减少员工的流失,降低企业招工成本。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在浙江温州,浙江工贸职业教育集团日前成立。该集团以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层单位,包括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单位等,组成产学研一体、资源共享、利益多赢的新型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将自身的教育服务与政府的发展改革战略相结合,成为高职发展方式改革的示范。

在杭州,一所职高竟由35家单位合办。前不久成立的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教育集团,由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发起,联合了6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等职业院校、5家行业协会和22家企业,形成了校际联合、校企合作、校协联手、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紧密衔接的模式。

除组建集团外,行业企业办学也有回暖的趋势。天津市以行业企业办学为主,50%以上的中职和85%以上的高职都是由行业企业举办,学校的资产和人事由行业部门管理,教育部门加强教育专业方面的管理。这样办学,企业的实训基地不成问题,“双师型”教师绰绰有余,办学模式与生产岗位需要自然结合紧密。

教育界人士指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因此,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亟待探索和尝试。

2010514日《人民日报》)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教对接培养技能人才

中国教育报记者   时晓玲

    


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非常看好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今年他们从招生开始就先期介入,与学院共同制定3年培养方案,使得该企业今年订单培养的120名学生一进校门就具备“准企业人”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蒂森克虏伯电梯、中国铁路建设集团、北京飞机维修公司、海南航空和神华集团等众多企业达成了订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协议,今年订单培养数达500多人,占全年招生总数的1/3

作为原行业办学——老北京煤炭学校的延伸,从计划办学走向与市场需求对接,成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必然选择。据学院院长陈建民介绍,学院以2007年成为全国高职示范性院校为契机,用4个示范专业建设带动所有专业改革,把产教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始终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坚实平台,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培养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在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室,记者看到,一边是上课的桌椅黑板,一边就是实操的模拟机电电线连接器,学生在这种仿真环境下很快就能学以致用。现已就职于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的张伟谈起自己的母校,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正是学校“学训一体”的实训中心和在实习企业学到的实际操作技能,使自己成功地被这家既需要较强动手能力,又需要很强外语能力的中德合资企业录用。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北京工业职院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要求建设校内“学训一体”实训室,并形成校企共建型、教学工厂型和校办企业型等多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既抓住了市场需求,又卓有成效地加强了学生的技能训练。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电产品组装与调试生产性实训车间即是学院“三真一多”理念的集中体现。今年317日,北京京闰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伭宏伟带着变频器、软启动器、调功器等价值60万元的设备来到北京工业职院,与学院院长陈建民签署了校企进一步合作协议,并同时宣布企业的“标准产品”和“控制产品”生产车间在学院正式开工。谈到合作初衷时,伭宏伟说,由于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很快成为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售后技术服务的骨干人员,所以希望通过捐赠设备共建教学车间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合作。据悉,这两个生产车间能够完成变频器、软启动器等4种机电产品的生产制造,可以为机电工程系专业学生提供组装调试、产品检测、设备维修、采购等一系列真实职业环境下的工作岗位。这种“引车间入校园”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在一起,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任务单、作业指导书和工作规范,学生可以通过轮岗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培养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技能结构和人员数量需求的实际状况,北京工业职院目前已经形成了“长、中、短”期多样化的“订单培养”模式,其运作机制包括“招生+招聘”、“专业+岗位”、“学院+企业”、“专业+职业+岗位”等。学院在考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班教学计划,既解决了企业实际岗位对技能的需求,又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与发展空间。

在长期校企合作过程中,北京工业职院建立了“学院+科技园区”、“专业+大型企业”、“专业+龙头企业+企业联盟”、“专业+校办企业”和“专业+行业协会”五种典型产学合作模式,搭建了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充分利用北京地区城乡建设工程和基础测绘工程项目数量多、规格高、管理规范的优势,开展广泛深层的校企合作,建立“工程实践不断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三个不断线”,即学生参加工程实践项目不断线,企业专业指导人参与不断线,职业素质培养不断线;将各项生产性实习与现场测绘工程项目相结合,学生每学期都有3周以上的时间在专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在工程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从第一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工程实践不断线。

通过产教对接、订单培养,北京工业职院保证了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显著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3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机电一体化专业90%的毕业生提前半年就被用人单位预订;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全部一次性就业,通信技术专业85%以上在通信企业联盟就业,对口率高。

专家观点

多样化订单培养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注重以知名企业为合作伙伴,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水平为根本目标,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教学改革,形成“工程实践不断线”、“实训中心+生产企业”、“定向+订单”、“3C+D双证融通”等人才培养模式,既满足了企业需要,又卓有成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水平,得到了社会认同:学生就业更好了,专业品牌更亮了,学院招生更火了。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合作办学就难以形成特色,没有共同育人更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就业水平。只要办学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清晰,即使在北京这样高水平大学林立的国际化大都市,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知名企业发展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058日《中国教育报》)


 

校企合作的三个追问

——高职发展的否定之否定

中国教育报记者  易鑫  通讯员  樊曜

    


核心提示:

□校企合作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而言,不可或缺。校企合作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基地建设如何保障教学?教学、实训的体制机制又如何完善?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八年的探索中,从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两化”理论,再到以项目部、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实训一体化实践,一步一个台阶,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

追问一:校企合作的支点在哪里?

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离不开校企合作。作为一所由6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年轻高职院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之初面临着所有高职院校共同的难题——学院该如何从企业“借力”?校企合作的支点在哪里?

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以基地为纽带,让校企由“邻居”变成“亲戚”,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为金职院的第一步探索。

2002年,刚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刘鲁平很苦恼。当年暑假,新学期的招生开始,他坐了好几百公里的车到各地中职和高中去招生,费尽口舌,却效果不佳。

当时,对于这所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由金华农校、金华师范、金华卫校等6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年轻高职院校而言,招生只是它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何与企业长期深度合作?怎样培养市场需要的学生?怎样开展教学?如何保证学生就业?一切问题千丝万缕,毫无头绪。

学院工会主席黄宏伟说:“那时候,甚至有许多二级学院的教师宁愿把自己看成是合并前中专学校的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似乎只是一个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概念而已。”

该从哪里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2002年,由浦江县县委书记调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杜世禄,在对学院各专业的调研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1998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在社会调查中发现,金华的制药产业发展特别迅速,并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但既懂医药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却非常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学院萌生了开设“医药营销班”的想法。海南亚洲制药集团公司正好也急需懂医药的营销类人才。双方一拍即合,于次年开始了“订单培养、量身定制”的合作办学。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到师资建设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企业派董事长、总经理及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公司的实验室、研究所也对学生开放。毕业生择优录取,有80%的学生到该公司就业。“医药营销班”办了三届,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博得了市场和行业的认同。

杜世禄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方向对学院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金华市是浙闽赣皖四省九地市经济协作区最重要的物资流、人员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经济结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众多小企业主迫切需要既适应经济结构又安心金华本土的高技能人才,更需要地方高校为企业提供经济便利的高科技服务。“借鉴‘医药营销班’的模式,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众多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基地,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成为金职院打造特色的突破口。”杜世禄说。一个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2002年,学院与浙江今飞集团结成了“亲家”,双方联合开办了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班,称为“今飞班”。学院按集团要求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公司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此外,在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方面,双方展开了深入的合作:集团的汽摩配实训基地可供学生使用,学院的教学科研仪器与企业共享;集团员工可随时到学院进修、短期培训,同时接收学院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双方每年联合申报省市科研项目,还合办了“理工—今飞”汽摩配研究所,由今飞提供课题,成果由今飞收购;另外,今飞集团每年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把类似海南亚洲制药集团、今飞集团这样与学院共建的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场所,称作“紧密型基地”。“以往的校企合作方式多局限于学生实习、见习、推荐就业等方面,很少发生经费或项目的往来,这样的校企关系只能算‘邻居’。”杜世禄说,“建成‘紧密型基地’,校企双方通过订单培养、联合招生、产学结合、科研合作、多元办学、师资共享等多种途径,共同培养出进得来、出得去、用得上的人才,我们的关系就从‘邻居’变成了‘亲戚’。”

怎么才能让“邻居”变成“亲戚”?不能靠学校一厢情愿。学校教师金根中说,只有当双方在合作中都获得了好处,校企合作才能改变过去“一头热”的现状,变成一种互利双赢的行为。

金乌集团是一家外贸服装出口企业。从2002年起,学校与该集团结成了“亲家”,在教学、科研、生产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外贸服装出口企业一般都有旺、淡季之分,旺季不能大量招收工人和大量购置生产设备,否则在淡季就可能大量裁员并导致设备闲置。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与金乌集团协商开始了新的合作:由企业提供订单,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和师生为其进行生产活动,收益双方分成。这样的合作方式既为企业解决了难题,也使师生在实践中提高了技能。

金职院和“紧密型基地”进行了全面互动。一方面,“紧密型基地”对学院的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等各环节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招生中,基地可以让学院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以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教学上,基地的建设可以引进企业师资,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高;科研中,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学院科研的应用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就业上,基地本身就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处。另一方面,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的成效反过来又会促进“紧密型基地”的开拓。五者环环相扣的辐射与互动成为金职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的精髓。

2002年到2005年,3年的时间,通过“五位一体”的实践,金职院完成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探索。截至2005年,学院已经建立了100余个“紧密型基地”,覆盖全校所有的52个专业。

【点评】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五位一体”模式弥补制度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实践中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

在这种情况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就显得尤为可贵。“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深度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企业缺乏动力的难题,有效弥补了目前制度环境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追问二:校企合作如何突破基地瓶颈?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学院发现,校内校外的基地建设出现了两块“短板”:校内基地实训功能不够,校外基地教学功能缺乏。

如何补齐“短板”,完善基地建设?从2005年开始,金职院逐渐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两化”理论:“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

“我大一暑假,自己找的实习岗位‘加餐’,因为大一时在校内的实训中技能没有得到太多提高。”2006届学生张江说。

“当时有些学院的基地利用率确实比较低,教学实践与生产实际脱节也比较严重,校内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院教师反映。

针对这些现象,学院提出了“校内基地生产化”的理念,即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的同时,引进企业设备或生产线,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和生产规程开展生产性实训,积极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实训的效果,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提高技能,积累经验,提高素质,从而缩短工作适应期。

截至2007年,学院已建成5万平方米的工业中心,校内实训基地达17个,承担着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双证考核中心等多种职能,成为学院与行业企业不断联系的纽带。

但随着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校内基地无法满足学生的大规模实训,现有的校外基地也只单纯用于学生实习。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金职院在探索中提出了“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2006年,经过双向选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数控专业063班的学生姚杰和其他20多名同学一起,进入了学院与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科惠班”。在校的3年中,他们每个学期都要到公司车间参加生产实训,并在不同岗位轮岗。参加生产实训的同时,他们要在公司的“培训教室”里接受理论学习,由学院的专业教师与公司的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一起授课,课程针对学生岗位以及熟练程度的不同而设置。

像科惠公司这样具有教学功能的基地,被称为示范性校外基地。“我们重点建设了57家具有教学功能的示范性校外基地,目的就是充分落实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把校外基地建设从数量的扩充转向质量的提升。”杜世禄说。

为了落实“两化”理念,学院从多方面作了持续改进。在教学管理上,学院实行了“三年早知道,一年有计划”。2008年接任金职院院长的王振洪介绍说:“我们将3年的培养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并将重点阶段性实训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校内外基地、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第一年,我们定位为体验式的锻炼,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企业环境;第二年为技能培训,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基本掌握生产流程中各个岗位的操作技能;第三年学生要具备顶岗参与生产的能力。这样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教学,能让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各个阶段的实训内容、目标和考证要求,改变了过去关起门来教学的状态。”

“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实训平台。学生在“两化”基地中,通过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多种方式,逐步强化操作技能,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学习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在实施基地“两化”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了多门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主动为企业生产订单产品,并积极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学院教师依托基地开展应用科技研发以及转化科研成果,逐步成为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权威、行家里手。同时,在服务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学院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与交流,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办学水平。

200710月,由于在校内外基地建设等方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从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跨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与此同时,《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探索》项目也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点评】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两化”理论把基地做精做实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如何把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做精做实,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基地建设的探索,提出了“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两化”理论:一方面,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提高技能,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而且造就了大批“双师型”教师,学校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追问三:校企合作如何完善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走向更深层次,实训、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日益突出。基地生产化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与普通高校类似的组织架构、课程设置等,影响了校企合作甚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金职院从完善学院组织架构入手,撤销系级建制,建立项目部、工作室等教学实训一体化机构,同时也是院级的对外服务实体机构,将校内、校外基地纳入其中,从而完善了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基地建设的日趋完善,并不代表着学院建设的一劳永逸。2007年,当部分基地迈出更新一步——以公司实体的身份承接一些项目时,职业院校在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因管理责任不明晰带来的办事手续庞杂,兼职教师挂名不到位,专兼职教师缺乏融合等问题,使得学校运行机制很不顺畅。另外,课程设置、硬件建设、校园文化等如何符合高职院校特色,而不仅仅是照搬普通高校,也成为学院内涵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2006年,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了设计工作室,开始承接企业设计任务。20075月,艺术设计学院接到了一项任务:与金华光华印务公司合作开发贺年卡、圣诞卡、情人卡。

然而,任务执行过程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教师孔德时说:“一方面,整个任务缺乏统筹安排,在设计委托方提出要看方案时,学院才临时通知、收集作品,教师自己承接的项目交给学院时,学院也没有及时安排,导致错过完成任务的时间。另一方面,有些专职教师对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在设计的过程中也缺乏来自企业的有经验的兼职教师的指导。参与任务的学生也不知道哪些问题该找谁来解答。”

艺术设计学院负责人芮顺淦说:“如果能把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纳入一个项目目标之下,共同承担责任,我们成立的工作室、开发部就能真正发挥其生产性实训效能。”

“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课程设置等,很大程度上都照搬自普通高校。但由于两者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教育教学的方式不同,这种照搬是不合理的。”杜世禄说。

如何完善校企合作乃至高职教育的体制机制?2008年,学院开始逐步完善与行业企业管理相融合的组织架构,建立项目部、工作室等教学实训一体化机构,同时也是院级的对外服务实体机构,以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对外业务,统筹组织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以及社会培训,将校内、校外基地纳入项目部或工作室管理,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按学科专业背景进入相应的工作室或项目部等。

教师华玉亮首先尝到了学院组织架构改革后带来的甜头。

2009年,艺术设计学院在工商部门注册了金华市金美设计公司,开始承接设计项目。在承接人畜共患病研究所的徽标设计任务中,华玉亮带队,遴选学生组成设计任务攻关组进入工作室,完成设计任务,最终设计委托方采用了4项设计。

华玉亮感慨地说:“不仅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参与项目招标,而且通过与兼职老师的合作,与企业的沟通也增加了。自己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也有了清楚的了解,可以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如今,以接受企业生产项目为基础的教学、实训已经在整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推广开来。仅艺术设计学院就成立了艺术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影视动画工作室、雕塑工作室等多个工作室。“工作室、项目部等机构层级分明、简洁高效,有效地解决了以前普遍存在的实训、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杜世禄说,“搭建这样的基层组织构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内在机理的合理性和系统化,以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体制理顺了,学校在各个方面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将现有的73个专业分为工程技术、设计制作、管理服务和公共教育四大类别,分别制定建设标准,建设软硬结合、机理严密的实训场所;从符合职业要求和体现岗位特点出发,将基础课程放置在整个专业中考虑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和教学要求,进行“职业导向、融入专业”的基础课改革;加快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积极寻求中外合作办学,接轨国际课程标准的专业合作教育;将企业文化引进实训场所,营造职业人培养的和谐育人环境。

八年过去了,从最初为解决招生、就业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到提高实训质量、教学水平的“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两化理论”,再到高职学院管理体制的改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正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持续发展。

【点评】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教学实训一体化走出高职特色路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符合其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甚至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但事实却不尽如此。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上机械照搬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也与普通高校雷同。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教学实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金职院把改革自身的组织架构作为突破口,撤销原有的系级建制,通过组建项目部、工作室等教学实训一体化机构,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特点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从而理顺了体制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益。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和深化了学校的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0421《中国教育报》)


 

高职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路径选择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振洪  研究员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补偿式发展,逐步转向内涵提升,特别是《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然而,地方性高职院校由于投入水平、行业支持、专业设置、教师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其总体办学水平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地方性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主动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彰显目标特色是核心

专业设置要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的专业设置要紧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要有前瞻性,必须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面。要建立“稳、增、调、退”相结合的专业设置机制,稳定专业规模,积极改造老专业,适当增设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关、停、并、转”进出口较差的专业,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培养目标要赋予发展特色。学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兼顾针对性与适用性、融合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要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审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符合职业成长要求的、具有一定知识架构的学习平台,特别是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实践教学系统,使学生在系统设计的工学结合的培养过程中,形成较好的知识、能力结构。

培养过程要具有开放特色。高职教育是跨界的教育,需要学校主动走出校门,在基地、课程、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行业企业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决定了其学习载体、模式、环境及评价等都有着鲜明的职业工作特征,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按“做中学”进行教学设计,这就需要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而开放的程度就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地方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其在人脉关系、文化历史背景、服务研发等方面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努力搭建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共同就业、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培育专业特色是重点

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各专业围绕区域对应产业在模式、课程、师资、基地、服务、质量上创建个性特色,学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实践条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将行业企业特点与专业自身进行匹配与对接,基地建设强调校内外基地的统筹规划与功能互补,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应用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培训。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坚持职业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编写实训教材,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将区域典型产品、案例、项目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的改造后引入课程,依托校内外基地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在系统的模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实践中成长。

实行分层分类培育。要系统规划、精心布局专业建设,准确预测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用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以特色培育为核心,分层分类地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分层是指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体系,逐层建设、螺旋提升。分类有两个含义,一是针对专业的产业背景、历史积淀和学科特征分类设定特色专业建设标准,二是特色培育点的选择与培育路径不能千篇一律,要充分考虑专业与地方经济、产业之间关联的特殊性,遵循专业自身的发展性。有的专业可考虑其独一性,有的专业可考虑某一方面的独特性,优势专业则可以培育其在社会和行业中的不可替代性。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特色专业培育离不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保障,学校要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惠双赢”的原则,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统筹行业企业资源,将其合理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有效解决专业建设及特色培育过程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梳理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努力挖掘企业的受益点;另一方面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实质收益。

在特色专业培育过程中,要实现三个突破:要从中小企业合作为主向品牌性规模企业以及国际化组织的合作拓展;要从单一的实践教学拓展到招生就业、人员培训、技术交流、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要从单一专业的合作向多个专业的抱团合作转变,以凸显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

三、锤炼教师特色是关键

如何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学校要深入研究不同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求与规律,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和标准,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并使其制度化。对于高层次人才以承担校企合作项目为主,鼓励他们到行业企业兼职或担任行业协会职务,提高在区域经济中的话语权;青年教师则以生产实践为主,提高其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地方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政府支持的优势,结合专业建设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门力量搜集行业企业技术人才资料,做好兼职教师资源储备。实行专兼教师一体化管理,使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享受同等的科研奖励和评优评先,激发兼职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专兼教师共同参与职工培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应用性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等,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同时,以此为平台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生产过程、需求和项目,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与科研服务互动、学校与企业双赢,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效益。

四、打造文化特色是灵魂

学校要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让职业价值观培养与职业精神塑造切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要以专业对应的职业文化为建设内容,打造与企业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让学生在校内也同样能够感受、体验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应有不同于普通高校与中职学校的学术性与技术性并存的管理文化。要摒弃功利主义,培育高尚的学术信仰、职业理想与职业文化,以此引领院校的精神文化;要对各项制度进行文明化、人性化改造,科学设计激励机制,以制度塑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和服务;要建立教师主导的校园文化,在增强问责、质量、绩效意识的同时,充分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专业发展,使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

总之,地方性高职院校必须瞄准区域经济的生长点并与其相伴生而发展,形成鲜明的带有地方经济与文化特色烙印的办学特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这就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的魅力,也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10524,来源:《教育信息报》,转载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page/N018/2010052400016.html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参考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编者按:希望摘编的以下这些兄弟高职院校经验,对我院了解高职院校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项目的动态;重视青年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基地的建立和培育;充分发挥教授、博士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引领作用,鼓励能干、能想、能说、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抓住机会,多出好成果;做好示范校建设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价工作;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力度,提升品牌专业影响力;开展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等能有一些参考价值。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8所高职校引进德国教育项目——我院院长陈建民代表高职院校发言  514日上午,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中德合作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教委委员孙善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Horsch教授,莱比锡德国工商联合会教育培训部主任Starke女士出席会议。蒂森克虏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等15家大型企业代表和北京市8所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及专业带头人参加了会议。市教委高教处处长黄侃主持会议。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签署合作开展IHK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协议,分别引进汽车机电师、数控切削师、机电一体化师、技术制图师、仓储物流师等5项职业教育项目。

我院院长陈建民代表高职院校发言。他介绍了我院的学训一体教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化教学方法、职业资格证书融入教学计划等内容,受到中外专家和企业代表的一致好评。

下午,德国专家Horsch教授、Starke女士在市教委领导陪同下参观了我院机电工程系学训一体实训室。德国专家对实训基地建设连竖大拇指,很是赞赏。同时,对我院“校企合作,产学对接,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很感兴趣,陈建民院长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

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完善的体系以及先进的制度,造就了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早在100多年前,德国就开始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其具体操作机构为具有行会性质的行业联合会,如德国工商业联合会、手工业联合会、农业联合会、医生联合会等,这类行业联合会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关系十分密切,学校培养职业人才,行业联合会负责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和技能鉴定,企业提供用人需求和就业岗位,这三者成为了德国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单元。

其中以德国工商业联合会(Deutscher Industrie-und Handelskammertag,简称DIHK)所涉及的职业资格鉴定领域涵盖范围最大,集中了德国制造业、信息产业、交通产业、商业与服务业、物流、旅游、金融等主流产业,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需求,研究开发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职业资格标准,并推出了数百种职业资格证书(称作“IHK职业资格证书”)。此证书在所有德国境内和海外的德国企业都具有通用性。同时,此证书也被几乎全部欧美国家和企业所认可和接受。近几年来,该证书也引进到我国少数城市和地区,由于这一证书体系具有很高的教育培训标准和严格的过程管理及评价体系,可以培养出训练有素、综合能力和实用性强、直接为企业所用的职业人才,也开始得到了我国企业的认可和关注。

德国工商业联合会职业资格证书项目学制3.5年,通过两次考试后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第一次考试安排在第三学期结束后,第二次考试安排在毕业前,考试时间、形式、流程、内容和难度与德国本土考试一致,由德国工商业联合会派出监考官现场监督,并由其认可的IHK职业资格考官进行考试和评议。

王巍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bgy.org.cn/program/general/moban_9/show.asp?id=44553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领导莅临青年创业基地指导工作  2010510日,院党委副书记任保奎、组织人事部部长王泰、教务处处长王巍、经济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梁文学视察我院青年创业基地,并就青年创业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我院青年创业基地现已有8家学生自主创业的模拟公司。模拟公司负责人向领导介绍了公司的经营情况及基地的发展状况。院党委副书记任保奎对基地的建章立制、队伍建设、创业实践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大学生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工学结合,通过创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相应的减少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使创业带动学业,实现学业、创业、就业互相促进。

 最后院党委副书记任保奎希望创业基地联合相关部门,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培养青年创业意识 提升青年就业能力”的主线推进我院大学生创业实习工作。

团委  王键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bgy.org.cn/program/general/moban_9/show.asp?id=44517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院召开教授博士科研座谈会  412日,科技处组织召开教授、博士科研座谈会,院长王海平、院长助理么居标出席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科技处处长苏东海主持会议。

出席座谈会的教授、博士就如何提高学院科研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积极献计献策,并就学院科研工作达成以下几点共识:一、科研是我院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院科研应突出实用性,要和生产、教学实际相结合,形成专业特色、学院特色。二、教授、博士等要在学院的科研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有科研实力的教授博士要积极组建相对稳定与合理的研究团队,科研团队应依托课题,保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三、拟建立以科研为主的教师队伍和以教学为主的教师队伍,科研为主的教师队伍要少而精。建立、健全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机构,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四、建立科研信息平台,多参与在北京市举行的科研研讨会。适时解决中国知网的居家查询、院内外文数据库查询等问题,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五、积极争取高层次的纵向课题及大的横向课题。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在与企业合作中争取更大话语权。3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要凝练研究方向,积累成果,积极申报科技新星计划等项目。六、展开以示范校内涵建设为着眼点的科学研究。七、继续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保持高水平论文每年有增量,多研制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用的产品等。八、实行教授讲座及博士论坛机制。讲座及论坛的主要内容为专业相关问题,范围自定,主题自选。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

王院长在讲话中指出,科研作为高职院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和教学一样同等重要,科研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后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办学理念的确立,办学规律的探索和运用,教学质量和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品牌的树立,都离不开科研的强大支撑。在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上,王院长提出:一要找准定位。与研究型大学不同,高职院校科研要体现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重点解决应用性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强校企合作和技术攻关。二要选好题。广泛参与社会,了解动态,准确把握社会需求,选题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三要认真、深入研究问题。科研人员要充满信心,坚定决心,不畏艰难,扎扎实实,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开拓研究思路。四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科研人员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切实解决高职发展中的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问题,特别要鼓励能干、能想、能说、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抓住机会,多出好成果。

此次座谈会是在示范校建设验收工作初战告捷之际召开的,将对我院科研政策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引领作用,促进科研工作的蓬勃开展,促进学院内涵建设及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科技处)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dky.edu.cn/dae/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2009&columnId=11147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关于举办示范校建设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价的通知

各示范校建设项目负责人: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示范校建设工作,检查并总结示范校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交流经验和成果,激励先进,为迎接教育部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工作做好准备,学院决定在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期间举办示范校建设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价活动。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活动目的

对照20082009年学院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求,对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摸清底数,总结建设工作,交流建设成果,推动示范校建设工作,为迎接教育部验收做好准备。

二、展示内容及形式

1.自学院开始示范校建设以来,各项目组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具体要求完成的各项工作和取得的各项成果。各项目组展示的具体内容详见附件一。

2.本次成果展示以原始资料、实物为主,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数据统计和总结报告等。

三、展示及评审时间、地点

1.展示时间:2010519——2010521

2.评审时间:2010520上午,830——1130

3.展示及评审地点:通州校区图书馆评估大厅

四、成果评价标准

1.本次成果评价指标为各建设项目任务书中截至到20098月应完成的各项建设任务(即验收要点)。

2.每一项任务的评分标准均从完成情况与完成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全部完成得5分,未完成得0分;完成质量较好得5分,质量较差得0分;超额完成视情况加1-2分。

五、活动组织及要求

1.各项目组布展:518下午1330——1630,各项目组把所有展示成果放置在图书馆评估大厅指定的位置。

2.提交“展示成果目录”。请各项目组在518成果展之前把“展示成果目录” 提交给示范办,以便查证。

3.成果查阅与评审:520上午评审组按照任务书要求,对各项目组提交的工作成果进行查阅和评议,根据各项目完成情况评价表(届时示范办提供),对每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评审打分,确定评价等级。

4.评审结果反馈:示范办汇总评价情况,对各项目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总体意见和整改建议,经学院示范校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反馈给全体项目组。

                        示范办

2010-5-12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bjczy.edu.cn/sf/show.asp?id=719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力度 提升品牌专业影响力  5月中旬,艺术学院环艺、摄影专业骨干教师受邀赴上海参加2010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第八届年会,2010年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是中国设计类高等院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大奖。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年,是目前中国设计类高等院校之间规模最大、交流最深入、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教育交流盛会。大赛依据各地区不同类别院校的教育和当地的经济、历史、文化的背景,通过全国六大区的交流论坛活动,探讨和挖掘不同地域不同类别设计院校的教育优势和特色,也是对中国高校不同学科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的探讨。通过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热情,促进大学生坚实地迈入社会与市场,催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同时对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提升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整体水平产生积极影响。论坛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

此次论坛邀请了AECOM建筑设计中国区副总裁、上海公司总经理,法国注册建筑师及城市规划师郑可博士做《我们倡议的设计——理性的过程,感性的结果》报告。同济大学博士李瑞冬博士(世博会景观设计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景观规划设计与景观工程体系)做《上海世博会的景观设计》报告。AECOM规划+设计中国区景观建筑副总监,资深景观设计师,副董事沈同生先生做《不同或者相同——AECOM的景观设计思考》等主题报告。此次大师论坛,该院环艺景观专业骨干教师开阔了眼界,对该院环艺、景观职业教育的定位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在分会场,该院摄影专业骨干教师受邀参加了本届大会摄影邀请展主题活动“设计师镜头中的世界”,与来自清华大学建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等学院相关专业进行了作品交流,在交流中都对该院摄影专业师生作品给予了广泛好评,特别是对该院新专业方向——“全媒体”方向的学生影像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次论坛结束后,该院将组织环艺、景观、摄影专业学生作品参加此次大展,作为对该院一年多工作室教学改革后设计成果的检验。

            (武职网通讯员 杨珺)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wtc.edu.cn/index.php?action=class&todo=content&do=show&a=123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家进校园”系列科普讲座活动拉开帷幕  2009116日下午,“企业家进校园”系列科普讲座活动在行政楼二楼报告厅拉开帷幕。出席此次活动的领导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人事处处长程维勤,江苏省轻工协会秘书长、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学敏,江苏省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秘书长、江苏省塑料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韦华。

“企业家进校园”系列科普讲座活动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江苏省轻工协会主办。通过邀请优秀企业、行业代表为在校学生讲解前沿技术、行业动态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此次活动吸引了我院多个专业的学生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的近三百名师生代表。

科普讲座由科技处李彩虹副处长主持。吴学敏副院长代表学院和省轻工协会首先将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向大家做了介绍,并强调通过企业家进校园,将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引入学校,而学校则应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程维勤处长要求大学生要从知识技术层面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要开阔思路、注意观察,把学到的知识通过现代成型技术制造成适应社会、人民需要的产品。

主讲韦华总经理为大家作了题为“从江苏塑料看塑料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报告。韦总经理从塑料和塑料产品的分类、特性、用途、加工形式、塑料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紧密联系等多个方面入手,向参会师生详细介绍了江苏塑料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塑料工业发展的展望。韦总经理作为长期从事轻工行业工作的著名专家,通过对塑料与环境保护、塑料与能源利用、塑料及塑料工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讲解,更加深了大家对塑料工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活动互动阶段,学生对关心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与韦总进行了提问和交流,如塑料行业的就业与创业、如何有效地解决白色污染等等。

通过本次讲座,参会师生很好的了解了塑料及塑料产品的发展现状、塑料工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知识,对拓展师生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的认识,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规划能力。

我院是此次活动的首站,近期,“企业家进校园”科普讲座活动还将相继走进江苏省其他高校,如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校园。  

(科技处)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niit.edu.cn/NewsShow_cn.asp?id=2300  


 

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组建工作论证会在杨凌召开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

 


427,由陕西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主办,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筹)组建工作论证会在杨凌国际会展酒店召开。

论证会首先由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朝晖致辞,随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登文代表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筹备小组向各位专家汇报了筹备小组前期工作进展情况。接着,与会专家从组建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必要性、可行性、集团章程及组建工作实施方案、今后工作设想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和讨论。

大家普遍认为组建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迫切的现实需要。是做大做强陕西农业、农村职教事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客观要求。是现阶段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我省农业类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各自为战、力量分散、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更好地丰富杨凌示范区内涵、落实国务院《批复》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创建我省现代农业职教品牌、打造西部开发次核心城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组建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既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有省内外兄弟单位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和参与成员单位的积极参与,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定位准确、目标明确、运行机制设计合理,组建时机基本成熟。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李明富处长在会议最后作了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筹备小组前期准备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对筹备小组后期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一是进一步完善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方案,认真梳理各位专家意见,将各位专家的意见吸收到论证报告和章程中。

二是尽快将组建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论证报告、组建方案、集团章程等文件上报省教育厅。

三是杨凌职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单位要充分利用“百县千企联姻工程”这一载体,进一步加强与杨凌示范区联系与沟通,争取杨凌示范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同时,要在校内进一步动员,全院上下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形成校内合力,更好的发挥好牵头单位的核心作用。

参加论证会的专家有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李明富、省教育厅副处级调研员刘宝平,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局长袁鸿马,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万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晓江,陕西银行学校校长刘胜军,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校长伊逊智等7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朝晖、副院长陈登文、张永良及党政办公室、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实验实训中心、科研推广处等部门负责人也参加了论证会。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61.185.210.183/news.php?id=2163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

 

编者按: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尝试,很有意义,很有前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高职院校的探索,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深职院学生创意创业园隆重开园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苏艳丽

 


鲜花、彩球、红毯,寄语、祝福、笑脸……430日,东校区南门一派旺铺新张的热闹景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意创业园隆重开园。28家大学生创业团队欣然进驻“新家”,开启了事业的新航程。

根据学校规定,入园学生企业将在两年孵化期内享受“零铺租”的优惠。两年期满后,撤出创意创业园。

出席开园仪式的嘉宾和领导有:广东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兆团,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许少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注册分局副局长王淑杰、南山分局副局长罗冬,学校领导刘洪一、苗丽芬、万金保、杨润辉、温希东、张效民。开园仪式由副校长陈秋明主持。

校长刘洪一在致词中向所有入驻创意创业园的项目团队表示最诚挚的祝贺。他说,大学生创业是关系社会繁荣的民生工程,是关系国家富强的希望工程。创办大学生创意创业园,是荣誉,也是责任,这是我校担当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路先锋的又一次艰苦试验。衷心盼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我校学生的创业创新工作,扶上马后再送一程。希望创业的同学把握机遇,敢闯敢试,合法经营。“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同学们要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找到坐标,在深圳这片创业的沃土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为特区树立起新一代创业者的形象。

黄兆团代表省教育厅领导向创意创业园的建成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这是落实以创业促就业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积极探索,更是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有益尝试。深圳有着良好的创业传统和创业氛围,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就业门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希望深职院创意创业园能积极探索有益经验,也希望同学们珍惜机遇,干出一番事业。

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许少英也为首批入园创业团队送上了美好祝福。他说,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深圳的30年就是创业的30年。过去的深圳靠创业起家,今天的深圳靠创业生存,明天的深圳靠创业发展。他祝愿深职院学生创业园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创业者,并希望创业的同学最终能从创业园走出去,成为全国全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深圳市杂草丛生创意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软件技术专业09届毕业生林立洵代表全体首批入园团队,从校长刘洪一手中接过具有象征意义的金钥匙,到场嘉宾以热烈掌声祝贺创意创业园的正式启动。林立洵表示,能够入驻创意创业园,源于社会各界和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这让同学们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虽然创业的路上会有艰辛和坎坷,但是这一切都难不倒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创业者,他坚信创业者的未来决不仅仅只是一个梦!

另一支学生创业团队——深圳市云腾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特意为开园准备了手模纪念牌,与会的领导和嘉宾在模板了按下了纪念手印。

为扶持大学生创业,我校专门设立了百万学生创意创业基金,对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技术革新项目予以重点资助。创意创业园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筹划,去年11月进行了项目申报。经过专家评审,共有28个学生创业团队从众多项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入园项目。园区首期规划场地为1800平方米,每间门店近30平方米。他们的业务涉及IT信息、创意设计和综合服务三类,成员既有在校生,也有刚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来自经管、电信、艺术、建工、动画、媒体、机电、汽车等各个二级学院,平均年龄23.2岁。

开园仪式结束后,领导和来宾欣然为创意创业园揭牌,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同学们开办的公司。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szpt.edu.cn/xwzx/xyyw/4230.shtml


 

 

从竞赛场和工学坊起步 开启创业梦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苏艳丽

 


创办大学生创意创业园,是我校担当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路先锋的又一次积极尝试。430日,随着创意创业园隆重开园,28个学生创业团队开启了事业的新航程。在送上掌声和祝福的同时,让我们来分享他们创业的酸甜苦辣。

□ 创业故事

拿竞赛大奖 凭技能吃饭

创意创业园开园前夕,不少学生创业团队都在装修新“家”,忙得不亦乐乎,吴敏等人则显得相当悠闲,用他的话说,有电脑、电话、办公桌就够了,因为他们靠专业技术吃饭。他们的科技公司取名“风顺联”,骨干成员有4人,都来自于电信学院科技创新型学生社团,而且都在校内外的技能竞赛上得过奖。团队成员黄熘、丁经国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上分别摘得一、二等奖,当时和他们同场竞技的,有许多是重点名校的本科生。

在校期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经历,不仅使志趣相投的年轻人结为合作伙伴,也为他们自主创业赢得了底气。“参与一个科技项目,要完成元件采购、电路设计、资料检索、攻克难点等全部过程,这也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打牢了专业基础,而且学会了怎样承接项目,怎样针对它的难点特点解决问题。”虽然IT行业高手云集,但吴敏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有足够的自信。不久前,他们苦战两个月,为某娱乐公司编写了KTV触摸屏运行软件。吴敏说,做数据分析真的很痛苦,保持触摸屏的书写稳定性也一度令他们颇费脑筋,但是两个月的辛苦付出,换来了几万元的回报,这令他们欣喜不已。几个小伙子以一顿大餐招待了自己,也更坚定了创业的信念。对于乔迁入园,他们非常开心,称“学校解决了后顾之忧”,因为此前在华南强租办公室每月要花3200元。“风顺联”的业务范围涉及ID卡读写器、网络模块、路灯系统、红外线发射接收等等。他们的想法是,眼下帮别人做些小的项目,将来要开发自己的通信产品,打造自有品牌。

杂草丛生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在入园项目评审中总分名列第一,这个创业团队的成员也在多项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他们在去年首届广东大学生“U势界”创业项目大赛中闯入总决赛,成为深圳市惟一杀入20强的队伍,最终获得团省委扶持基金3万元。眼下,他们的电子商务项目“iBazaar”是既是公司的重点业务,也是今年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赛项目。项目试运营一个月来,点击量已超11.8万次,目前有多个商家看好他们的网上市集,正在商洽合作事宜。

由机电学院学生创办的三裕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同样云集了多位竞技赛场上的高手:卢泓材曾获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产品造型设计及快速成型”单项一等奖,邱菊如和谢晓锋曾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高职高专“发明杯”银奖。如今,他们正把角逐赛场时的创意和设想变为产品,开发了“自动磨刀机”等实用模具。

  起步工学坊 自己当老板

与那些很早就有志创业的人不同,罗明月谦称自己是个没有生意细胞的人。能走上今天的创业路,完全归功于工学坊的培养与鼓励。工学坊是艺术设计学院的实体型工作室。依托于各个设计专业的工学坊,或联合企业组织师生参与设计项目,或直接面向市场承揽业务,成为创意设计类学子的专业实训平台和创业孵化器。

去年的文博会上,罗明月跟随展示工学坊的老师为学校布展。师生运用阴阳五行概念,在视觉上以五种颜色代表参展的五个二级学院,并饰以古典如意纹样,使展位充满东方色彩和传统韵味。在这次展会上,罗明月不仅锻炼了专业能力,而且几位同学也借此平台承接了大大小小20多个订单。正是在工学坊的一次次实战中,小罗渐渐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决定趁青春放手一搏。目前,小罗的感触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有4位骨干成员,同时吸纳了十几名在校生参与项目。他们主要针对校内市场设计毕业纪念册、相册、海报、展板、简历,有时也承揽校外业务。罗明月的感触是“给自己打工最辛苦”,凡事要一手一脚地做,但她坚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首批入驻创意创业园的28支团队中,像小罗这样从艺术设计学院工学坊成长孵化出来的公司还有好几家,涉及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首饰设计等专业。赖基城领衔的升翼翔工作室也是其中之一,专攻家具设计。当初在景初家具工学坊所受的严格训练,不仅培养了设计理念,也锻炼了实操能力。工作室成员自己在外租房,所用的茶几、书柜等,都是自己设计、自己裁切、自己拼装的。因此,他们设计的家具不仅样式新颖,而且会为厂商考虑到如何节省板材,令客户对这些“小毛头”刮目相看。有的客户听说他们入驻创意创业园,主动赠送了5套办公家具祝贺新铺开张。现在,升翼翔工作室甚至有些应接不暇,很希望多些师弟师妹来帮忙。

来自台湾的许哲铭今年36岁,是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的大二生。他和其他五位同学携手,开办了深圳市朕的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对于这个与众不同的名称,他的解释是,“朕”在先秦时代,是第一人称代词,涵盖众生,不分尊卑。公司的宗旨就是:设计可以天马行空,但要坚持个性,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要忠于自己。这一次装修新铺,六位团队成员一笔一笔地把自己画在墙上,巨幅的黑白肖像的确很有个性,令人耳目一新。公司的经营业务包括动漫周边产品设计及行销、首饰设计、展示设计、网站网页设计等等。许哲铭非常看好留在深圳发展,很感谢学校提供的发展平台。

缘结广播台 携手创“尤米”

原校广播台台长张晗毕业之际,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应聘某杂志的采编岗位。然而张晗只做了一个月,就放弃了这份安稳又体面的工作。张晗说,“我必须抢在广播台同学各奔前程之前,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他把心目中的人选召集到一起,“让我们努力一年,如果一年之后我们能让这个公司活下来,那我们一定可以闯出自己的天地”。就这样,他们组建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在广东话里,“有米”意为有钱、有水准,“尤米”与“有米”同音,于是,这些在深圳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为公司取名“尤米时代”。

广播台是学校主流学生社团之一,聚集了一批有播音主持与文化创意天赋的同学。学校每逢重大庆典,往往都少不了广播台同学的策划主持。“尤米时代”创立后,他们发挥自身专长,对外开展舞台设计、广告设计、婚礼庆典等业务。去年年底,他们承揽了某上市公司新年庆典的舞台制作部分,别开生面的节目编排和出色的晚会主持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这家公司的CEO在晚会结束后特地找到张晗,当即表示,今年将继续和他们合作,把整台晚会都交给他们。

淘得第一桶金的张晗对团队的发展有着非常冷静的认识。“公司在成长中,会不断出现问题,就像人会生病一样。不断地感冒发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我痊愈的能力。而我们公司共同的努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都是良药。”张晗和他的尤米时代,已经找到了让自己强壮的方法。

如今他们已经为平湖的几个大型企业制作了数台晚会,同时他们还在为中国杯帆船赛制作电子杂志和展览设计。特别是他们为朋友制作的几场个性化婚礼,已经让他们小有名气。2010年下半年,他们将全面向婚庆业务进军。

采访手记

在实战中磨与练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和我校的学生创业团队聊起创业历程,你会发现,无论是创意设计类的公司,还是专业技术类的公司,他们能走到今天,都离不开在校期间的实践与锻炼。

为了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我校每年都会隆重开展科技文化节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工程、“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能工巧匠”技能大比武、创业计划大赛等等。这些技能竞赛覆盖了所有专业,营造了以技立身、技高为荣、专业成才的学习氛围。许多深职学子经由科技文化节这个平台,一步步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国际赛场,在屡创佳绩的同时,也锻炼了专业素质、实战能力乃至创业能力。学校不仅辟出专项资金,鼓励学生科技创新,从去年开始,又设立“大学生创业百万资助基金”,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团队和个人进行扶持和资助。这样的良好氛围,鼓励了学生不仅要会读书,而且要会创造。正如杂草丛生创意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立洵所说,学校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让他们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

我校在办学中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探索了多种新颖的育人模式,创意设计类的工学坊就是其中之一。有多位学生老板对于在工学坊的成长经历感念不已。如今自己开公司的赖基城对景初家具工学坊的严格印象最深。在那里,他不仅跟随老师承接企业的设计项目,直接面对市场的检验,而且要学习一系列职场规范,就连如何印制名片、如何回复邮件、如何给文件和图片起名都有细则。赖基城慨叹,在工学坊他学会了要先做人、后做事。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从业经验,这是最令学生服气的一点。电信学院毕业生吴敏说,深职院老师的魅力绝不仅仅在课堂上、在黑板前,指导我们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时,那种扎实的功底和娴熟的技能让人叹为观止。罗明月则告诉记者,每年的文博会、高交会,学校都会参展,展示专业的学生都会参与设计竞标。他们曾无数次地去深圳会展中心,整栋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再熟悉不过。设计的灵感和创业的自信正是在实战中一点点地培养起来的。

在实战中磨与练,提升了青春的成色,也改变了成长的轨迹。一部分青年学子选择了自主创业,选择了放手一搏。虽然他们说“给自己打工最辛苦”,但是在学校老师的扶持下,同学们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创业的路上既会有彩虹,也会有风雨,他们将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接受考验。祝福他们,青春的前程未可限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szpt.edu.cn/xwzx/xyyw/4234.shtml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变创业能力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对日常考核和期中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创业公司,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心将对其创业团队采取退园处理。”524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出台的《大学生入园创业与退园补充管理办法》引起了创业大学生们的关注。

时下,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很多大学毕业生萌生了创业意愿。但极低的创业成功率告诉我们,高校的创业教育有待加强。解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只“麻雀”,可以让我们立体地看到“创业之风”为何能在这所学校率先“刮”起,创业教育如何转化为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教育给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反思和启示。

创业之风源于浓郁的创业文化

故事一: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园里,有一家“奇·骑车行”,主营自行车租赁和维修。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家车行的“主人”竟然是一名在校女大学生。

来自连云港的大三女孩姚莉娟,是应用电子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大二时,由于经常要出去打工,没有出行工具,想买自行车又觉得太贵,就想“能不能在这方面挖掘商机”。经过市场调研和答辩,她的创业项目通过了学校专家的评审,顺利进入创业教育园“孵化”。

凭着6000元启动资金,姚莉娟购进了20辆自行车。租出去的自行车损坏率比较高,姚莉娟又开展了修车服务。对于从来没干过体力活的女孩来说,修车的难度可想而知。小姚灵机一动——向路边的一位修老师傅拜师学艺,老师傅却是连连拒绝。

看她不死心,老师傅让她去给旁边一辆自行车“拆胎”,女孩子力气小,又没经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拆下来。手都磨破了,但她不放弃。她的执着感动了老师傅,整整一个下午,老师傅将修车要领和经验都传授给了这个素不相识的女孩。

随着车行的发展,现在姚莉娟的“固定资产”已有自行车60多辆、电动车3辆、双人车1辆。在她的创业团队里,多了两名男生加入。

问到“为何要这么辛苦创业?”小姚笑着说:“我们学校的创业氛围十分浓厚,我周围的学兄学姐都在创业,我不去创业似乎都坐不住了。”

背景:截至20103月,5年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500多名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创业之路,其中已涌现出多名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成功创业者。

记者观察:创业之风为何能在无锡商职院“刮”起?该校校园里有条“创业路”,路的两旁,设置了几十块醒目的创业先锋展牌;每逢周三,设在创业教育园门口的“跳蚤市场”生意红火,满足了更多渴望创业的学生在这里“练摊”、“练胆识”;将于今年10月建成的创业教育街达7000平方米,不接纳社会商户,是江苏省高校规模最大的纯大学生创业教育街。

把创业教学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创业能力

故事二:2010320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05级学生陈靖创办的中国旅行社无锡有限公司藕塘营业部开业。无锡中旅社总经理胡达善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马元兴共同出席了开业剪彩仪式。一个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怎么会让无锡中旅的总经理如此重视?

去年9月从无锡商职院旅游管理和国际经济贸易双专科毕业的陈靖发现,无锡的各大旅行社都没有重视大学生旅游这块“蛋糕”。“我以这个空白点作为切入点,依托无锡藕塘职教园的8万学生这个大市场,去和各大旅行社谈判。” 

在谈判前,陈靖和他的团队花两周时间在藕塘职教园区做调研,形成了《无锡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报告全文6298字,不仅有详实的调研数据,还有如何针对大学生实际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等策略。

这份调查报告“敲”开了无锡最大的旅行社——中国旅行社无锡有限公司的大门,无锡中旅决定把无锡的大学生市场都交给陈靖来做。创业之路在陈靖眼前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背景:1997年,无锡商职院首开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先河,逐步形成了“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学校创业教育园每年举行项目专家评审会;学校从各系聘请了26位校内创业导师、15位企业家为校外创业导师,为创业扶持对象提供“一对一”的项目论证、操作程序等跟踪指导。

记者观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如今在很多高校都已做到。但关键是,如何把“纸上谈兵”的创业教学转变为学生的“实战”创业能力。无锡商职院的举措,招招都指向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虽然创业项目不同,规模不同,但该校学生在真正投身商海时,具备了对商机的敏锐嗅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从而提高了成功创业的机率。

创业教育让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更贴近实际

故事三:王友明,无锡商职院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教师,20081月“转行”到学校创业教育园,指导学生解决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进行创业规划、前景预测。

老师向记者介绍他独特的讲课形式:“我给学生上创业教育课,只带一张白纸进课堂。我不会给学生讲笼统的创业方法,而是出现什么问题,通过讨论,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没有问题的学生,在我这儿学不到东西。”

王友明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讲课的。在担任创业导师之前,他对创业教育只有懵懂的一点认识:创业就是开办企业。200810月底,他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被学校送到复旦大学参加KAB创业培训。这次培训“教正”了他对创业教育的狭隘理解:“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实现教育的本职功能和推进人生发展状态的作用。”

不仅在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创业实战时,老师开始实践他对于创业教育的全面理解。

有学生在经过创业教育园“孵化”后,想到校外开饭店,但合伙的两位学生都没学过烹饪。老师首先给他们论证了这个项目的难度:跨专业创业、资金投入大、饭店合伙容易闹矛盾。等他们对这些难题有了充分认识和解决方案后,他才跟进产品定位、技术解决等指导。他甚至“发动”了如今已在五星级大饭店做西点的学生,无偿辅导创业学生做西餐。

王友明告诉记者:“一方面,学校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创业,扶起来,送一程,使他们在经营理念上越来越成熟。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他们通过创业,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和创业人格,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

背景:42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即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专家评价,这意味着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都将因此产生变革。

记者观察: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错位、偏差乃至尴尬,都促使高校开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无锡商职院提出,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整个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无锡商职院没有“名贵”的身份,学生也并非师出名门,但他们却千方百计集聚学校、社会多方资源,率先在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在江苏高教界引起了强烈关注。同时,创业教育也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的授课模式、对人才培养的规格都有了很大的创新,这些必然会给高等教育界“吹”来新风。

2010526日《光明日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黄河水利职院:三年示范性高职建设不是句号

中国青年报记者   韩俊杰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2006年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已于200912月全部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我们在高兴之余,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高职教育发展来说,目前取得的成果还仅仅是一个开端。

本报记者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发现,3年的示范性建设,给学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宪亮说:“校园硬件设施的变化自不待言,最重要的是,示范性高职建设让我们的思想观念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他说,一是想法变了,观念变了。示范性高职建设让学院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使我们认准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学院的定位更加明确。”

二是做法变了。示范建设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探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什么是高职的特色,怎样体现高职的水平?就是要比中专、技校高,还不能办成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他说,以前国内90%的高职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样”,本科专业32门课程,高职就改成28门,没有高职的特色。通过示范性建设,大家意识到高职特色的体现,就是要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入手,探索出一套真正属于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首批通过国家示范建设验收的28所高职院校中,黄河水职院不仅顺利通过验收,而且还获得了优秀的评价,获得了国家500万元的奖励,成为“示范中的优秀”。但在该院举行的一次教职工大会上,刘宪亮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通过国家验收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逗号”。2010年仍然是学院“基本建设年”。

他分析说,首先,虽然学院已经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前列,但是建设成果还主要集中在一些“点”上。比如,目前学院共有63个专业,但完成国家示范性建设的只有11个专业。一些专业课程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全院63个专业,都按照国家示范性建设的标准建设,将涉及几千门课程改革,任务十分艰巨。

其次,高标准的实验实训设备已有装备了,但尚未达到充分利用的境界。刘宪亮坦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还在探索中。示范性建设的成果还没有推广,还没有一届在全新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到底效果如何?应该通过社会与市场来检验。”他说。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如果把实施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比做一支部队,3年的示范建设好比把小米加步枪的装备换成了飞机、坦克。但是“老式步枪虽然笨,可是使用起来已经比较熟练;飞机坦克虽然厉害,还有一个适应和熟练的过程。”刘宪亮说,目前换了新装备、有了新思想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用长时间的办学实践来检验,力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地书写一个个“逗号”。

 2010524《中国青年报》)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育人"校企一家亲

光明日报记者  吴小京  通讯员  魏豪

 


既是河南省测绘工程院项目部的副主任,又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张磊目前是双重身份。“我们为学院提供顶岗实习基地,双方共同培养人才,最后再将优秀毕业生留到单位,3年的合作已经让我们校企不分家了。”说起双方的合作,河南省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通过校企合作 、生产育人受惠的,远不止河南省测绘工程院一家。近3年来,黄河水院与510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双师型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495个,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达21466人,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2730人,占全校毕业生的一半以上。该院院长刘宪亮表示,学院坚持“企业的需求是学院的责任、企业的选择是学院的目标、企业的评价是学院的标准、企业的发展是学院的追求”的服务理念,坚持生产育人,校企结合已经从形式上的接触发展到全方位的“深度融合”。

产品合格不合格,用人单位说了算;生产育人如何育,现场实践是关键。学院从中国水利水电总公司、西门子自动化驱动集团、河南省中信集团等上百家企业聘请279名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实训教学等,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兼职教师年授课量达45038个课时。作为水利系爆破与拆除方向的兼职教师,全国知名排爆专家、高级工程师王百姓,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平煤集团开封公司工程师张付忠,在上“工程安装和调试与投运”等课时,把讲台搬到了企业生产现场,手把手地讲授,使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不但要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现场,还要把生产现场搬到校园里。走进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水利枢纽、渠系建筑等20多个仿真水工建筑物模型栩栩如生。水利系主任刘纯义介绍说,针对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学生现场实习看不到施工过程而且很难动手的难题,学院与河南省水利设计院等单位合作,精心设计施工,使实训中心可以进行截流模拟、渗流观测、水力发电等10个实训项目。因为这里“太好玩了”,不少学生下了课还不愿走,甚至晚上还要来“动手”,以致老师干脆把大门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学院组织43名专业带头人到葛洲坝工程局实验检测中心等企业进行社会调研和考察,了解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实际情况,安排112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不少老师回来后就修改和完善教案,使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尽可能地“无缝对接”。

丘文彪是自动化工程系电厂电力专业0602班的学生,今年2月至5月在广东安信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顶岗实习。他说:“穿田过户地验收农网改造工程,跟着师傅做电缆头、送电源柜、搞线路抢修,虽然只是做副手,但是学到的技术却是以前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收获太大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0608班学生党亚辉,在洛阳城市建设勘察设计研究院顶岗实习期间,就参与了城镇规划测图、新农村规划测图等生产性项目。他说,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比较零散,而实习中通过技术骨干的指导,学会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目前,他已经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签订了就业协议。

校企结合、生产育人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黄河水院为此费尽心思。院长刘宪亮说,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原来大多被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但这样企业用人只有半年时间,学生走后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补充有一定技能的生产人员,最终可能影响生产工期。

为改变这一现状,学院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校内校外交叉,教学环节交叉,使岗位不空缺,生产不断线。学院将半年的顶岗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进行,使生产岗位上全年都有实习学生。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探索出“四能递进、高峰补岗”的生产育人模式,针对道桥施工项目多在春夏两季,一线岗位急需大量技术人员的行业特点,设立“暑期补岗”和“适时补岗”。环境监测专业形成了技能培养与行业标准融通、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融通等“五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参与了全国环境普查、河流监测等活动,今年,该系80多名毕业生大都被企业点名录用。而最令学院满意的是:2004级机械设计专业到中信重型机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的53名学生,因表现突出,全部被企业录用。

“作为企业,我们测绘工程院测绘队需要大量的测绘人员,过去也同几所高校搞过合作,但学校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学计划,不愿为企业的生产需求而更改,而黄河水院做到了真正为企业着想。”宋新龙院长说。今年6月到9月,要完成“数字郑州”等测绘工作急需人手,学院就加班加点将课程在六一前结束,让测绘专业0805班的学生到企业来工作,保证了企业的工程进度。

“我们一个100多人的企业,几年时间人均效益翻了十多倍,黄河水院的学生出了大力啊。而作为回报,我们年年都接收黄河水院的毕业生。校企结合、生产育人,真正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宋新龙说。

 20091118《光明日报》)


 

立足市场需求 坚持特色发展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建设成果展示

 


“我没选错地方,也没报错地方,我为当初的选择而庆幸。”就读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杨慧勋如是说。他原来就读于北京一所中专院校,自主招生考试让他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2008年春天,经过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笔试、面试等环节,在综合考察文化课成绩和个人专长的基础上,杨慧勋被工程测量专业录取。这一年报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有1414人,其中160名同学被录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杨慧勋既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经学院推荐多次参加工程项目实践,迅速掌握工程测量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和准企业人。

杨慧勋是“工程实践不断线”人才培养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工程测量专业作为国家级重点专业充分利用北京地区城乡建设工程和基础测绘工程项目数量多、规格高、管理规范的优势,开展广泛深层的校企合作,形成“工程实践不断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三个不断线”,即“学生参加工程实践项目不断线,企业专业指导人参与不断线,职业素质培养不断线”,将各项生产性实习与现场测绘工程项目相结合,从第一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学生每学期都有3周以上的时间在专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在工程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工程实践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除此之外,学院还实行“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3CD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定向+订单”的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独立设置的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北京煤炭工业学校,已有50多年的历史。2000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学院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2007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现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北京市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6项。三年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管理制度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探索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国式”的双元制

“我们是北京瑞维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第一批员工,今后我们就是公司的元老了。”正在昆明中铁集团顶岗实习的雷文光高兴地说。目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昆明中铁集团顶岗实习的学生有30人,正因为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需要人才”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导入企业“6S”管理模式,实习学生很快适应了企业的工作,20097月至20103月在昆明中铁集团顶岗实习的学生,全部被昆明中铁集团在北京设立的新公司——北京瑞维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录用,毕业后正式成为公司首批录用的员工。

雷文光来自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的“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德国专家的肯定。20091210,北京建筑师资培训基地邀请德国柏林国立技术专科学校副校长RolfSchille举办“项目教学法及其应用”主题培训会。RolfSchille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很赞同,连声说这就是中国式的“双元制”,比德国的双元制更具有灵活性。

20101月,教育部领导视察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时,高度肯定了这个做法,并且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在其他职业院校推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5个校办企业的基础上,与京门电气等企业合作新建了机电产品组装与调试车间、纯净水灌装车间、自动配料车间等3个生产性实训车间,与首钢集团、SMC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分为文化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能力训练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安排学习和工作交替,实现了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的一体化。

目前就职于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的张伟谈起自己的母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在母校,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难得的是在实训中心和生产企业学到了实际操作的技能,使自己顺利踏入这家既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又需要很强的英语能力的中德合资企业——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

既是能工巧匠 又是专家学者

刘业辉老师1993年分配到学院,在信息工程系从事通讯技术教学工作,是该系的一名骨干教师。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以前老师过多地为学生设计,开了很多专业课,教学中讲得太多,但很多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又用不上。老师在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中找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2007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重点院校,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迫在眉睫。而对于通讯专业的课程开发,刘业辉老师感觉有难度,国内外能够借鉴的东西也非常少。

就在刘业辉和他的团队为课程改革思虑的时,一个新的契机出现了。20085月,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兴通讯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学院成立中兴NC学院。由于有了这一变化,企业因素在课程中的份量骤然加重。

为了尽快缩短教学与实际的差距,刘业辉和他的专业团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一头扎进企业锻炼和调研。通过长时间的调研,他们清楚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素质培养外,需要围绕一个非常核心的目标——中兴通讯的岗位技能认证,也就是NC认证,开展教学。由于认证成为整个学历教学培养的一个方向,这就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岗位标准、技能要求等每个细节。

要教学生长技能,老师应该首先长技能。在学院提供“双薪”和交通费补助的优惠条件下,老师们利用寒暑假期纷纷下企业锻炼。目前,参与企业锻炼的专业教师达到163人次,增加了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同时,学院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三年来,共组织教师出国培训133人次、国内培训890人次;选拔19名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院校深造,资助87名教师学历学位进修,选派70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培训、20名教师赴英国培训、15名教师赴澳大利亚培训、21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香港培训、5名教师赴美国进行双语教学培训。

除此之外,学院还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综合能力培训测评工作,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2009年,学院全面开展了教师职业教育综合能力培训测评工作,综合能力测评内容包括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学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三个方面。按照“政策导向、人人参与、逐步推进、全员通过”的原则分步实施。目前,测评工作已开展三期,五个重点专业的教师全部完成测评,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三真一多”的“学训一体”实训室

学院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要求建设校内学训一体实训室,并形成校企共建型、教学工厂型和校办企业型等多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既抓住了市场需求,又卓有成效地加强了学生的技能,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提供了范式。其他省市200多所高职院校和北京市其他23所高职院校先后来学院考察学习。20101月,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有关领导视察学院,充分肯定了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及所取得的成绩。

真设备操作——该教学车间的主要设备是由企业捐赠的,完全是企业生产的主流设备,生产线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技术与企业同步。学生操作真实设备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幅提升。

真项目实训——该教学车间可承担北京京门电气有限公司的来料加工任务,能完成变频器、软启动器等4种机电产品的生产制造。学生可以在组装调试、产品检测、设备维修、生产管理、销售、采购等一系列的岗位上进行轮岗实训,学生完成的实训作业就是加工生产的产品,实现了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的融合。

真环境育人——该教学车间在生产线的布置上完全是企业化的,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工作情境。在岗位设置和工位安排上与企业一致,实训过程中工具的使用、摆放和着装要求全部执行企业的标准。企业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实训,同时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职业标准对学生的生产性实训进行考核,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实训车间的管理上,引入企业6S理念和活动看板等先进管理方法,由校企共同按照企业生产管理方式进行企业化管理,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学生在企业化的工作情境、职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进行生产性实训,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电产品组装与调试生产性实训车间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产物,也是“三真一多”理念的集中体现。该教学车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建设,能够承担企业来料加工,完成4种机电产品的生产制造。北京京门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在解释捐赠的原因时说,由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毕业生很快成为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售后技术服务的骨干人员,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进一步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感谢学校为企业输送毕业生而捐赠设备共建教学车间。教学车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生产、实训计划,共同制订生产工艺、学习指导卡,企业派8名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团队指导学生生产实训。

进口旺 出口畅

“我是2008年毕业的张有志,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拿到了波音中级机型证书。现在我是外航股的机务人员,可以独立接送、维修德国汉莎、美联航、美西北等外国来华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奥运期间,我协助完成各国奥运官员、运动员专机的接送工作。此外,我和我的同事圆满完成了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的专机保障任务。”

张有志是学院北京飞机维修公司订单班的一名毕业生。三年来,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及签约率均保持较高水平,对口率达到6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

院长陈建民介绍,学院已形成“学院+科技园区”、“专业+大型企业”、“专业+龙头企业+企业联盟”、“专业+校办企业”和“专业+行业协会”五种典型产学合作模式,产学合作成效突出,截至目前,学院已与220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学院积极推进订单培养,为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中国铁路建设集团、首钢集团、京煤集团、北汽福田汽车、首创轮胎、北京飞机维修公司、海南航空北京分公司等本市大企业订单培养了700多名高技能人才。

同时,学院的就业工作创立抓机制、抓市场、抓教育、抓回炉、抓调整、抓保障的“六抓”模式,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立足工业园区,形成行业背景、企业支撑的就业新格局;打造点对点、点对线、点对面的就业新模式。2008年、2009年学院被评为北京市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和北京市高校就业先进集体。

在就业率稳步提升的同时,就业质量也不断提高,毕业生起薪水平在顶岗实习期间平均1000元/月、正式上岗后达到平均2500元/月的水平。首届北京飞机维修班毕业生月薪达到3800元/月。如机电一体化专业90%的毕业生提前半年就已被用人单位预定;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全部一次就业,起薪率达3000元/月;通信技术专业85%以上在通信企业联盟就业,对口率高。

2009年,学院速录专业有2名学生进入中央部委就业,90%的毕业生进入法院和检察院担任书记员,国内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广大考生和家长高度认可学院的办学质量,引来考生竞相报考,北京部分家长甚至把学院看作是高职院校中的名校。连续三年普通高考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达100%,高于三本线录取的超过55%2009年在北京市招生录取最低分高出专科线72分,平均分高出分数线100分,在外省市招生录取的有50%接近或超过二本分数线;自主招生的录取比例达101,单考单招录取分数线高出北京市控制分数线60分,跨省招生比例达到42%,西部省市招生比例为10%

幸福源于责任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密云县摩崖山峰上出现了一幅高达96的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而为这次爆破提供技术的专家——王汉军,就是建筑工程系的一名教师。

20078月,北京市奥组委决定在密云的摩崖山雕刻中国印,需要一名爆破专家提供山体平面的爆破技术。接到任务后,王汉军立刻到现场勘察。

凭着多年的爆破经验,王汉军向施工单位提供了一份成熟的方案。有了他的技术支持,爆破任务顺利完成,雕刻在摩崖山上的中国印成了密云的一道亮丽风景。

除此之外,2008年,学院参与北京奥运场馆空间数据制作;选派2名中层干部到奥组委工作,负责奥运会志愿者招募、管理及语言翻译工作;2名教师在“鸟巢”担任田径比赛的裁判工作;13人加入到北京高校奥运驾驶员志愿者队伍;1652名学生参加城市志愿者活动;39名学生成为老山自行车场馆群赛会志愿者;174名学生成为北京西客站安保志愿者;来自学院的883名赛会餐饮服务生用优质的服务履行自己的承诺。

在国庆60周年活动中,1322名师生圆满完成了首都国庆60周年天安门庆典、群众游行和群众联欢任务。学院荣获“石景山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筹办工作特殊贡献奖”、“首都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群众联欢晚会石景山区板块优秀组织奖”和“首都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群众联欢晚会石景山区板块先进集体”。

学院在重大社会事件和活动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外,还积极为高职战线作出自己的贡献。2008年,学院承担了示范院校建设两周年“双百论坛”会场设计布置及会议速录任务,这两个项目得到与会各界代表的一致肯定与高度赞扬,荣获会议服务项目“最佳团队合作奖”和“最佳服务实训创意奖”。

2009年,学院承担了三周年“印象高职”会议支持工作,学院领导、教师作为大会特邀嘉宾参与了“专业课说课”、“专业导论课说课”等活动。8名学生为大会提供速录服务,10名工作人员为大会提供交通保障。学院获得“大会赞助单位奖”、“大会支持单位奖”和“最佳学生实训奖”等三个奖项。

党委书记马平说,学院以服务为宗旨,加强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社会服务水平。

示范建设三年来,学院共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9798人次,开展各类师资培训6247人次。技术服务成果突出。联合两个校办企业和一个技术服务公司,搭建了区域性的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成为北京西部地区技术服务中心。

对口支援成绩明显。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对口支援院校由2所增加到8所,联合培养学生160人,培训培养教师50人。

 秉承“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指导下,学院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大幅提升,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高职发展适逢盛世,高职学生更有理由生活的幸福而有尊严,而这份幸福背后,是全院师生回馈国家的承诺……

201045《中国青年报》)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图书馆网址:http://lib.bvca.edu.cn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